世界各地的那些奇怪的丧葬风俗
印加人的丧葬风俗
在整个秘鲁,一个广泛流传的丧葬风俗是把死者最珍视的财产以及他最喜爱的美丽妇人作为殉葬品一起埋葬。他们相信灵魂的不朽,因此在印加建造宏伟的陵墓是很普通的事情,陵墓中常有死者和他的财产、女人,以及侍从,还有大量的食物和酒,武器及装饰品。对安第斯山脉的人来说,以坐姿掩埋尸体是一个习俗。当在玛丘比丘的时候,考古家看到了巨大的雕刻过的石头,向导认为是举行葬礼的地方,在埋葬前,尸体先放置在这里,然后举行仪式进行哀悼。附近还有一个私人用的小洞穴,死者的家属可以在那里呆一段时间以悼念离开的家人。
当“酋长”死亡的时候,他们把他的最大的珍宝、活着的女人和男孩子,以及他的好朋友一起埋葬,并且相信死后他们还能在一起享受卖余食物,并一起饮酒作乐。有些妇女甚至因为恐惧坟墓中没有她们享受的位置,而用头发上吊而死。一般来说印加人会很看重州配激这些自愿殉死的女人,从而在坟墓中提供给她更好的位置。在库斯科附近,死者是坐在一个被充分的装饰过的凳子上埋葬的。在其他省份,死者可能被缝进一个新鲜的骆驼皮中,并保存在他亲戚家的房子里。头领死后则在当年的某确定时期被带着穿过村庄,和尸体一起的还有作为祭品的骆驼,甚至妇女和孩子。牧师深信这些牺牲品将为他们深爱的神服务。他们死前要喝很多吉开酒,并且要用金质的酒杯,这时候牧师就会唱册袜起圣歌,歌颂他们献身为神服务的美德。然后,他们被牧师扼死,并把一个金背包放在他们背上,一个金质大水罐放在他们手里。他们被埋葬在神殿附近他们自己的坟墓中。这些人在印加人中有高度的荣誉,被尊为“圣徒”,并且人们深信他们正在天堂里为他们的Huana-cauri服务。
1993年,考古学家Johan Reinhard发现了一个冻结的,保护的十分完美的印加女孩的尸体,她的周围是木头、骨头和陶器,很清楚这是一场宗教仪式的部分祭品。这个女孩是目前所发现的完全和一个石质丧葬用的平台在一起的第一个印加祭品,石质平台就是用于牺牲仪式的。女孩大约12-14岁,Reinhard说“她被印加牧师杀死是为了安抚神,特别是山神。”女孩至少是目前发现的第十一个印加祭品。1954年一个倔强的看守人偶然发现了保存在冰窟中的一个10岁女孩的尸体,保存也比较完美。1993年十月由于国家地理界的支持,Reinhard带着一个探险队回到了秘鲁共和国,继续大范围的搜索。他们发现了放在一个天然形成的圆周中的祭祀平台,一个10-12岁大的小女孩带着精致的头巾被埋在三个不同的陶层中。第三具尸体是一个12-14岁大的孩子,蜷曲成婴儿的形状。从这些遗迹,Reinhard推测这些受害者是先被麻醉,然后活埋。由发酵的谷物酿制的吉开酒可能是作为止痛剂使用的。人类祭品被广泛用于“统治者的生活中,皇家祭祀,季节变化,农业周期,对神的祭祀,以及生和死的庆典”。Reinhard推测孩子作为祭品是为了安抚山,阻止它爆发。
各国的葬礼风俗!
在印尼巴厘岛,葬礼成为多彩的庆祝活动,死者的遗体在华丽的公牛雕像造型石棺内进行火化。
图为伊朗的寂默塔(Tower of Silence)。曾有伍灶段拜火教教徒(Zoroastrians)的遗体被裹在白色棉布中,然后留在这里的山顶环形建筑内供秃鹫啄食的习俗,这种方式被辩帆认为能使人通过生物重返自然。
在香港,人们会给死者焚烧纸质祭品,包括纸衣服、纸钱、纸电视和纸手机等。过去人们认为,点燃以后,这些物品会被送往冥间供祖先享用。
图为加纳一个奇特的棺木。在加纳,人们死后可以葬在任何造型的棺木内──从巨型可口可乐瓶、缩小版奔驰车到庞大的鱼或者鸡。
图为墨西哥集市上的糖果骷髅头。在亡灵节(Day of the Dead)期腔誉间,祭坛上会高高堆起这些祭品以及食品、饮料和树脂香薰,引导游荡的亡灵归家。
图为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内的一幅法尤姆木乃伊肖像。在埃及科普特时期,人们把死者的肖像画在一块木板上,然后把木板插入包裹木乃伊的亚麻布内。
绿色殡葬让生命回归自然
受访专家: 中国殡葬协会顾问、殡仪服务工作委员会主任王宏阶
长春市殡葬协会会长王成科
无论曾经过得如何人们都希望给离世亲人最好的,在生命终结时,安置,用最好的仪式去怀念他们。但什么是“最好”,近些年来,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传统殡、葬、祭都毁环境
4月3日,长春市组织了第九届公益海葬。海葬是一种绿色殡葬,没有烧纸、鞭炮,人们带着鲜花祭奠缅怀逝去的亲人,将他们的骨灰撒向大海。长春市殡葬协会会长王成科段正告诉《生命时报》记者,截至目前,主动报名参与海葬的人数已接近200人,预计最后会达到250~260人。“我们这个活动坚持了8年多,虽然中间人数曾略有下降,但今年来看,又有了回温趋势。”王成科说,上述变化让人感到欣慰,但也必须承认,能够接受生态绿色殡葬的人数仍然很少。在一些农村地区,入土为安的观念依旧较深,大操大办、焚烧祭祀的现象屡禁不止。
中国殡葬协会顾问、殡仪服务工作委员会主任王宏阶说,传统殡葬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在殡、葬、祭三个方面都有表现。遗体防腐清理过程中会有污水,遗体火化过程中的烟气尘排放,遗物焚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等,都是“殡”环节污染的主要源头。在葬的环节,大墓、豪华墓乱占土地,甚至导致土地过度硬化。王成科表示,如果实行土葬,遗体回归自然需要很长时间,即使不用大棺材,也需要20~30年。下葬后逝握纳悔者的遗体也可能造成病菌对土壤污染。火葬有烟尘排放,处理不到位也可能造成空气污染。遗物处理不当,同样有潜在污染风险。在祭祀方面,旧习俗中不能少了放鞭炮和焚烧环节,这会极大地污染空气。某些农村的祭祀仪式还讲究大操大办,搭戏台,唱大戏,在一定程度上会扰民,浪费资源。
绿色殡葬是未来趋势
虽然传统殡葬的弊端早已显现,但在上千年传统文化影响下,推行全新的丧葬观念十分不易。不过,两位专家对此都深具信心。
丧茄梁葬习俗的形成与时代变迁密切相关,它是不断发展变化且与时俱进的。比如,我国古代曾有以人殉葬的传统,到汉唐之后,这一做法渐渐变少,代之以牲畜,至明朝时,人殉现象彻底禁止。过去,人们相信生前的东西拿到地下,可以给离世者接着使用,故产生了陪葬器物的习俗,到近现代,人们逐渐以焚烧纸钱、纸扎器物代替了真实器物陪葬,这也是时代变迁的结果。王宏阶说:“现在,我们意识到了传统殡葬对环境的伤害,适应当今时代的新丧葬习俗——绿色殡葬便已在酝酿之中了。”
记者查询发现,包括江苏、江西、山东、福建等全国多省市都在努力进行绿色殡葬的宣传倡导活动,其内容涵盖了丧葬和祭祀的多个方面,如,禁止燃放鞭炮,推行节地生态安葬,采取绿色公祭,在农村建立集中骨灰堂,奖励把骨灰撒海的海葬、将骨灰和树木埋在一起的树葬、把骨灰盒装在墙壁内的壁葬等。江苏南通海门市民政局统计发现,通过建立骨灰堂,仅海门一地一年就能节地40亩,若按此推广,江苏全省一年可节地2000多亩,能种出来300多人一年的口粮。
王成科说,从保留遗体的土葬,到不保留遗体的火葬,再到不保留骨灰的生态葬,可能需要经历较长时间。但毫无疑问,少花钱、少占地、少耗资源和少污染的绿色殡葬方式已成为未来趋势。
让传统与环保并行
与时俱进不代表彻底放弃传统。王宏阶认为,传统殡葬有其糟粕的一面,但也包含积极的一面。比如,郑重的祭祀仪式体现了“孝”“爱”文化,也能更好地表达对先人的崇敬。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同时兼顾“好”传统的延续,才是我们应当努力的方向。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根据乐调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王宏阶说,这三个字在倡导绿色殡葬的当下有了新的含义:风俗特点、形式高雅、歌颂生命。殡葬环节建议通过改善火化炉的尾气处理系统,尽可能减少空气污染;通过宣传倡导,积极推进生态葬,节约土地,减少硬化。祭祀方面,各地根据当地风俗开展无污染祭扫,如将放鞭炮改为献花,设置固定区域焚烧少量祭品并加强烟尘处理等。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仔细思考,对逝者表达怀念最好的方式到底是什么?比遗体、骨灰更重要的,应该是逝者留下的人生文化,以及他曾带给亲人、社会的有益影响。留下他曾说过的一句话、经历的一个故事、用过的一件东西,甚至几根头发,都是很有意义的缅怀方式,至于其他部分,不妨就让绿色殡葬带其回归自然。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独家授权的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或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