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殡葬从业日记之一 | 走进殡葬行业
2018年的1月,与往常一样,平易近人的贾姐正在人群中热情洋溢的讲解……从远处望去,贾姐被包围在同龄人中,但真诚、和蔼可亲的神情却在人群中尤为凸显。
清晨的一抹阳光洒在贾姐的脸上,一张带有皱纹的脸上荡漾着微笑,让我想起初遇贾姐时,热情的她开导我的情景,也正是因为贾姐的耐心开导,才让朦胧的我对殡葬行业有了初步的认识,让我明白殡葬行业是有“温度”的行业,也让我真正走进了殡葬行业。
初出茅庐的我,在一次偶然的机缘巧合下进入了殡葬行业,刚接触行业时还有些忐忑不安……贾姐看出了我的心思,有着丰富墓地销售经验的贾姐讲起了她的从业经历。
贾姐娓娓道来:
“退休后的那两年几乎没什么事儿可做,老伴儿不在了,儿女又都不在身边,除了每天早晚能跳跳广场舞锻炼锻炼身体,日子过的很清闲,整天的懒散,骨头都快酥了。后来自己的好姐妹儿说她是卖墓地的,就想着也让我一起做,彼此还能互相照应。虽然很想找份事做,但一听说是做死人的买卖,还是犹豫了。虽然生老病死是常事,自己对死亡也说不上恐惧,但总感觉别扭。”
贾姐身边也不乏有对这一职业有偏见的朋友,认为“搞墓地”的既不吉祥也不阳光,对于这种职业偏见,贾姐认为即使做了墓地销售,也不一定能做好。但看到好姐妹儿的高额提成,再加上她的耐心劝导,出于给好姐妹儿面子,贾姐说服自己就当普通的商品买卖一样看,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勉强答应跟着学习几天看看。
在陪同客户一起去墓园的过程中,贾姐也和客户聊了很多,“有的客户是自己来的,也有的客户是带着儿女一起来的,当时还在犹豫自己到底要不要干下去,便顺口问了老人一句:‘你心真宽,来给自己挑墓地,不害怕么?’老人笑了笑: ‘怕什么?这人死了,就像是要出一趟远门。你这个工作,渣虚如就是给我们准备鞋子的人。’ ”
原本还在纠结的贾姐,心头豁然开朗了,压抑了许多天的害怕和担心也释然了,再也不觉得这份工作尴尬,难以启齿了。
虽然贾姐学历不高,但说的一番话让我豁然大悟。
喜生悲死,导致生与死的问题一直在很多人心里难以平衡,与死亡相关的职业在很大程度上无法被主流价值观所认可,但是社会对于殡葬服务的 刚性需求 一直存在, 才造成了殡葬行业长期处在这样一种矛盾环境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人的观念开始转变,提前选购墓地,做好养老规划逐渐被世人所接受。
作为殡葬从业者, 在老人有生之年为他们做最后一次规划,助逝者安息,生如启者宽慰是积德积善,高尚而伟大的。
贾姐的一番话久久的回想在我的脑海里,漫步在墓地的园区小道中,看到一排排整齐的墓地,也让我明白虽然殡葬业是冷门行业,但殡葬人的誉迟心是“热的”, 助逝者安息,生者宽慰,是神圣而伟大的。
作者 | 张可馨
来源 | 人生后服务研究院
想了解更多生命知识与新闻,尽在 “慧殡葬APP” 新闻栏、报告栏,让您从容了解既神秘又有温度的生命文化。
走近殡葬服务群体:他们都是“种星星的人”,关于这一职业你了解多少?
最近一部关于殡葬类型的电影《人生大事》正在热播中,电影内容受到大家一致好评,不仅能够让我们在电影中感受各种温馨的场景,同样也让我们对于逝者蚂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让群众走近了殡葬服务群体,就是电影中小文认为“种星星的人”,对于我们现如今的社会而言在大部分民众心中对于殡葬行业的服务群体并不是特别的理解,甚至会有一丝反感,也是很多人都不愿意去接触的一种职业,那么就有不少网友提出疑问:对于这一个职业,你了解有多少呢?
殡葬师顾名思义就是人去世之后负责收敛逝去者的遗体,送入火葬场进行火化的服务人员,也是很多人都不愿意去接触的一类职业。尤其是中国传闷拍物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之下,很多人会认为做这类工作的人性格都较为孤僻,职业性质也并不符合民众的期许,所以不会被大众所接受。但往往我们对于殡葬师只停留在表面的印象,他们的工作在很多人心中也并没有明确的认知,但同样也是他们在我们亲人离世最痛苦的时候用心操办每一场葬礼,让每一位逝者都走得风光体面,同样也是他们承担着用心体恤每一位家属,向他们传递生存下去的勇气的责任。
所以我们更应该选择尊重这份职业,尊重相关人员,毕竟是他们能够让我们的亲人风光体面的离开,而这些能够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心灵的慰籍,还有精贺咐神上的满足,让失去亲人的人们对爱的信仰在世代的缅怀中得到传承,这就是殡葬师工作的意义,让更多人能够从这件事情得到较多的安慰,也能够让他们更快适应亲人离开所带来的痛苦,任何事情终究需要朝前看。
从事殡葬行业是种怎样的体验?
我是上海摆渡人的一名一线员工,激和这题我会。
从事殡葬行业是种怎样的体验?其实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样,我的答案是——平平无奇。
作为一名从业多年的老殡葬人来说,做这行的感受能用八个字简单概括: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这句话基本可以完美套用在任何一个场景。
我入行前和大家一样,对殡葬行业最大的印象就是“工资很高”,毕竟小道消息满天飞,今天这家一条龙一单赚了3w8,明天那个殡仪馆值夜班一天1600……我身边也有“慕名而来”的面试者,结果光速被现实教育。为什么这么说?我给大家浅算一笔账:
殡仪馆人员的平均工资是6-8k,殡葬服务公司的一线员工在1.5w左右,乍一听不算低?但殡葬从业者的工作性质是24小时待命的全年无休,遇上过亡高峰在医院和殡仪馆连轴转是常态,期间还要和各种突发状况“斗智斗勇”。
死亡是随时随地会发生的事,他们不可能挑时间走,我们不能因任何理由去挑客,死者为大,这是殡葬从业者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标准。就这样高强度的体力+脑力双重劳动,放在上海这个人力最贵的城市,我们挣的是辛苦费。我不管老一条龙的“高薪”,但大部分殡葬人的实际付出远高于收到的这份工资;
图为摆渡人白事管家李辰彤参与《三悦有了新工作》宣传拍摄
第二点就是工作情况吧,如今殡葬行业能吸引不少年轻人入行,为啥?因为他们普遍认为“做殡葬不用核铅判和活人打交道,是社恐福音”……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虽然殡葬行业本质上是为“逝者”提供服务,但是亲朋好友和逝者之间的情感纽带并不会因为他的离开就消失,如何做一场既能体面圆满送走逝者、又能对亲朋好友起到精神抚慰的好葬礼就尤为重要。
在整个3-5天的治丧流程中,一线殡葬人必须时刻保持和丧家的沟通,只有详细了解逝者的生平、丧家对葬礼规格的诉求、乃至这个家庭需要的帮助,才能真正做好一场逝者和生者都满意的殡葬服务,哪怕是专业技能岗的遗体整容师,同样需要与家属沟通,按照需求为逝者修复遗容。所以殡葬不是只和死人打交道的行业,和活人打交道恰恰也是殡葬服务的重中之重;
也会有听到人说:“和家属沟通算什么难事,不就了解下需求嘛”,的确,走马观花似的沟通当然不难,真正沟通的成本和难度在于“千人千面”,每一位逝者的背后都有完全不同的家庭结构和环境,今天张家五个子女对父亲的葬礼各有见解该听谁的?明天李家孤老过亡又该和哪个亲戚沟通?要做到让家家户户满意,不是靠程式化的你问我答就能做到的。
再把这样的沟通强度乘以365天、覆盖全上海16个区,想必大家应该就能理解我为什么说殡葬是体力+脑力双重劳动了。
在这里分享一位我司的“传奇”生命策划师小曹,96年生的他已经在殡葬行业摸爬滚打5年了。他从进公司的第一天到现在,只有和他对象订婚那天请了半天的假,并且仪式一结束又立马回归工作。他要么是在和家属沟通,要么就是在去和家属沟通的路上,不管是深夜还是凌晨打电话给他,永远都在5秒内接通,30分钟内到目的改改地。
这样的工作强度却是我司一线殡葬人的日常,身体力行的辟谣了网上说殡葬行业非常清闲的言论,工作太累的时候大家也会相互调侃退休养老吧,前一秒捧着茶杯说着,后一秒就穿上代表专业殡葬人的黑色制服风风火火的走了,因为此时正有家属手足无措地等待着我们的帮助,第一时间赶赴家属和逝者的身边是我们肩上的责任。你如果不信,我们非常欢迎你来跟着我们策划老师跑一天~
在殡葬行业的这些年里,我最意外的一点是身边殡葬人对死亡的态度,大家一没有看破红尘大彻大悟、二没有面对死亡波澜不惊,究其原因就是看过了太多不一样的遗体、经历了各种死亡场景,才更容易体会到一个人的死对亲朋好友的影响有多大,说这是一场情感上的“地震”也不为过。死亡无法感同身受,但家属的悲伤我们看在眼里,那我们就尽己所能地给予他们实际的帮助和慰藉。
其实工作外我们也只是一群有笑有泪的普通人,这份普通但不平凡的职业确实带给了我们很多不一样的体会。累吗?真的很累;难吗?怎么不难,但我们以生者不愿面对的死亡为开始,通过用心的殡葬服务让人生最后的告别变得体面,让更多家属由衷的感叹一句“亲人走得很圆满”,的确是一件有成就感的事。
殡葬真的是常人不想来,但值得更多人投身的行业。
愿更多人懂得死亡的郑重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