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乡的殡葬习俗初探论文(家乡的丧事风俗800字)

不同地方的风俗不同,你家乡的葬礼风俗是怎样的?

因为我国地域宽广,所以很槐塌多习俗也不尽相同。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就是如此。所以说,每个地方的丧礼肯定不会一样,下面就将我们老家的丧葬习俗和大家聊一聊。

坐标: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西北乡村

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我们这里人去世以后,都是木棺土葬,后来随着殡葬制度的改革,火葬替代了传统的土葬。但是,火化以后,还是将骨灰放入骨灰盒后埋入坟中。

人死以后,大多是“排三殡”,也就是在家中停放三天。第三天出殡,下葬。遇到夏天的时候,有的是当天火化,将骨灰盒供奉在家中三天。

人刚咽气的时候,将一扇门板用两条长凳担起来,放在正屋中央。给死者穿好寿衣,头南脚北停放在门板之上。孝子孝孙穿孝服在两旁守灵。

用红布包袱包裹纸钱一包,上面写明死者的姓名、籍贯、享年,然后在院子一边焚烧,称为烧“倒头包袱”。

然后,孝子跟随“把头”,到土地庙送魂。这时候,把头会安排专门人员到死者的亲朋好友家去“报孝”,就是将死者去世的消息通知他生前的亲戚朋友悔凯等。

这个时候,本家族前来帮忙的,会在孝子后面,等孝子到坟地“破土”选好穴位以后,他们便开始垒坟。

主事的安排专人,将街门上贴上烧纸,叫“封门碧明唤”。家中设灵堂,接到通知的亲属前来吊唁。死者头部下方摆有供桌,上面点有“长明灯”,香炉。供桌旁放有“灰盆”,以供前来吊唁者焚烧纸钱。

到了傍晚的时候,有主事者在前面端着盘子,上面有“浆水”、冥资等,孝子跟随去土地庙“报庙”,送浆水。

第二天晚上,要去土地庙“送盘缠”,准备纸马一匹、纸人“牵马童”、以及冥资等一大宗,到土地庙前焚烧,等于给死者准备好了盘缠。

第三天的时候,出大殡。长子捧着骨灰盒,出门后跪地,主事人端着“灰盆”,放在孝子头顶“一顶”,然后摔碎。这时候哀乐齐鸣,鞭炮燃放。孝子孝孙及亲朋好友跟随到坟地,由子女下到墓穴中“扫土”,然后将骨灰盒下葬到垒好的墓穴中,填土成坟。

下葬的第三天清晨,子女在天未亮的时候,带着五谷杂粮到坟上“圆坟”,将五谷杂粮撒在新坟上,然后将水泼洒在上面。日后五谷杂粮生根发芽,则预示着后代生生不息,香火旺盛。

从死者去世的第一天算起,每七天到坟上祭奠一次,称为“烧七”。总共烧七个七,其中以五七最为隆重。如果是哪个七逢农历初七、十七、二十七时,便要在坟上插旗,死者多大年龄,便要做多少个纸旗插在坟上,称为“添七”。到一百天的时候,烧“百日”。然后每年死者的生日烧“生日包袱”,到了周年的时候,烧周年。其中,又以三周年最为隆重。三周年过后,就是清明、月一的时候前去扫墓祭奠了。

议论文 隆重的葬礼有没有必要?

有必要

仪式感是近年来经常听到的词汇。正如《小王子》里所写,“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它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它时刻不同。”我们身处匆忙变迁的时代,一切都在改变,除了身边的家人依然是自己最熟悉的模样。我们生活时,给彼哪裂梁此仪式感;我们源衫分离时,应当好好告别。

这是,葬礼仪式的必要。

很多人明明白白知道要在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重阳李运节等等重要节日为自己心里最重要的那个人带去自己的赤忱心意。鲜少有人明白葬礼仪式的意义。

一场丧事耗去不少钱财,更是伤神伤心。即便我们会因为不了解葬礼流程需要跟着专业殡葬服务人员的引导进行,但通常我们不会被解释为什么要做仪式。

“生前看证件,身后有灵位”,灵位是逝者身份的代表,也是逝者在阴间的通行证。供像奉灵是葬礼仪式的开端,“点蜡、燃灯、敬香”这些看似常规的习俗却有它独有的蕴意,既祈望逝者能无牵无挂地走好身后的路,又忍不住传递对逝者的爱意与怀念。需要注意的是,敬香时通常由逝者长子上第一柱大香,有香火不断的寓意。

以上,回答不易,望采纳,谢谢~

我国各地的丧葬习俗

1、做七仪式: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2、吊唁仪式: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祥锋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3、入殓仪式:入殓有大殓和小殓之分。小殓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

4、丧服仪式: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5、哭丧仪式: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核高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所以有些地方有请人帮改宴尺哭的习俗。

急求~!!关于殡葬改革和殡葬行业新形象方面的论文~!谢谢

北京市殡葬改革30年成果概况

北京市殡葬管理机构是北京解放以后,从接收和改造“杠房”等旧的殡葬服务行业发展而来。作为政府管理殡葬事务的职能部门??北京市殡葬管理处于1984年正式成立。随着北京市各项民政事业的发展,北京市的殡葬工作坚持殡葬改革的方向,逐步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轨道,为首都殡葬业健康、有序、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同时,北京市殡葬管理处把目光放在树立殡葬行业新形象上,促进了首都精神文明建设,维护了社会稳定。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殡葬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取得了突出成就。

一、深化殡葬改革

北京是六朝古都,市井风俗独特,从晚清延续下来的旧丧葬习俗颇多,既是佛、道等宗教仪式和纯民俗的混合,又兼有满、汉等民族特色,既隆重又繁琐。其中,以土葬为主的丧葬习俗亟需变革。1956年4月27日,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先在实行火葬倡议书上签字,揭开了中国殡葬改革的序幕,大大加速了全国人民由土葬习俗到火葬改革的转变过程。作为首善之区的北京,殡葬改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时代同步,殡葬习俗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推行火葬是我国殡葬改革的核心内容,火化率是推行火葬成绩的重要标志。北京市自从推行火葬以后,火化率一直保持全国前列,但是在80年代,由于旧的丧葬陋俗有所抬头,土葬回潮,造成火化率下滑。90年代以来,北京市及各区县民政局和各殡葬事业管理部门加大力度,积极组织开展殡葬改革宣传活动,充分发挥各基层殡葬网络组织和居(家)委会红白理事会的作用,把殡葬改革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引导广大群众摈弃旧的丧葬陋俗,倡导文明节俭的殡仪新风。为此,北京市殡葬管理处采取有力措施,协调各级民政部门层层抓落实,签订责任书,明确职责和任务,采取说服教育与行政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火化率遏制土葬陋俗,有效控制了土葬及尸体外运事件,使北京市的火化率从1984年的64%稳步提高到1994年的98%。1994年以后持续保持在98%以上,18个区县中有15个火化率达到100%。

北京市还一直把提高火化率与治理乱埋乱葬现象结合起来,对平坟工作长抓不懈。由于平坟工作复杂,往往是平而复起,屡平屡起,一些干部只能“望坟兴叹”。1998年是北京市平坟工作具有里程碑的一年,北京市各级领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精神和市领导关于“要彻底治理乱埋乱葬”的指示要求,把平坟专项治理作为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行动中,市及各区、县的领导亲自抓,有的区县领导亲自平掉自家祖坟,起到了带头作用。同时,给平坟户采取一些优惠政策及建立公益性骨灰林、骨灰堂等措施,深受广大群众欢迎。仅1999年,全市共平坟7万多个,净化了公路、铁路两侧、河湖、旅游风景区可视范围内的环境,既防止了乱埋乱葬,也堵塞了土葬陋习的回潮。

骨灰安置也是殡葬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1987年以前,主要依靠骨灰堂安放骨灰,场地狭小,祭扫不便,且容易造成人员拥挤,形成事故隐患。1987年清明手饥节老山骨灰堂前因祭扫群众过多,拥挤不堪,险些造成重大事故。为解决这一问题,90年代以来,北京市先后兴建了近30个公墓以解决骨灰安置问题。但仍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人口迅速增长与对墓地不断需求的毕稿返矛盾日益突出。北京市每年人口死亡数约为7万多人,如果都要占地修墓的话,人们的生存空间就会被逝者大量占用,骨灰安置方式的改革刻不容缓。为此,北京市大力推行骨灰处理多样化、立体化,推出了骨灰堂、骨灰墙、骨灰廊、骨灰塔、骨灰深葬亭等方式。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土地,也节约了修墓所需的费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北京市加大宣传力度,推广新的安葬方式,引导人们把保留骨灰向少占地或不占土地的方向发展,进而达到不保留骨灰的目的。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北京市在一些陵园建设骨灰林试行植树葬。骨灰林由殡葬部门管理,参照林业部门经营管理办法,结合殡葬行业的特点实行科学化管理。园方负责树木敬档保活,并允许丧家根据亡者生前的爱好、习俗、信仰、身份等选择不同的树种,可由园方植树,也可由丧家自己植树,允许丧主与其直系亲属的骨灰安葬于同一棵数下。骨灰林不占耕地,将荒山瘠地绿化,既可减少国家对绿化的投资,又大大减轻了国家对增设骨灰安放设施而增加的财政负担。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先垂范,身体力行。李先念、陈云、聂荣臻、彭真、杨得志等同志的骨灰深植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常青树下。2001年10月,北京市首家花园型无墓碑公墓??北京长青园正式营业,海淀区、丰台区、昌平区也先后建成以绿葬为主的陵园。在这里,传统的墓碑被各类树木和花草所取代,草坪葬、植树葬、骨灰墙代表了绿色殡葬的发展方向,标志着以绿色环保为主旨的“绿色安葬”方式开始在北京正式推行。

更令殡葬工作者欣慰的是,经过多年的宣传推动,很多人开始逐步认可不保留骨灰的骨灰海撒方式。1994年5月,北京市成功组织了首次海撒活动,共有185位亡者的骨灰伴着鲜花与思念从天津渤海湾撒入浩瀚的大海。从1994年5月到2007年底,北京已组织了60次海撒,共有11332人参加,有5303位亡者的骨灰撒入大海。由厚葬、土葬到薄葬、火葬,从保留骨灰到骨灰撒入大海,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二、加强法制化、规范化和干部职工队伍建设

北京市殡葬改革在取得可喜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加以纠正解决,将阻碍殡葬事业的发展,有的甚至会酿成社会不稳定因素。据统计,截止1994年底,北京市先后出现39座非法公墓,共占地600亩,兴建坟墓2.2万余座。对此,殡葬管理部门认识到:虽然遗体火葬这一文明的丧葬习俗已被绝大多数群众接受,但要改变中国几千年遗留的丧葬观念,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去规范人们的丧葬行为,巩固已取得的殡葬改革成果。1996年7月11日,北京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在全国率先通过了《北京市殡葬管理暂行条例》,2001年进行了修订,正式颁布了《北京市殡葬管理条例》(简称《条例》),标志着北京市的殡葬管理已逐步走向了法制化轨道。

北京市除了加大宣传力度外,还于同年10月成立了全国第一支殡葬管理行政执法队伍,全面负责北京市的殡葬行政执法工作,并对区县的殡葬行政执法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执法人员必须执证上岗,北京市民政局每年举办执法培训班,邀请专家讲解有关法律、法规,提高殡葬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促进了执法的规范化。北京市政府专门发文,对取缔、改造非法公墓和平坟工作提出具体要求,责成有关部门将这项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和治理“脏、乱、差”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清理整顿。北京市殡葬管理处依据《条例》及市政府指示精神,先后制订了《北京市殡葬管理行政执法办法》等四个行业管理规范性文件,并与各区县执法人员联合作战。他们从严整顿、清理了北京市的非法公墓,取缔非法殡仪机构和无照摊贩,没收、销毁了一大批丧葬迷信用品,平毁几万座散葬公墓,对8个城区的寿衣店进行常年检查,严厉处罚和取缔出售丧葬迷信用品的经营网点。1997年至2008年间,北京市共开展殡葬执法19300人次,纠正违法行为6793起,罚款、没收违法所得821943元。而且,所有的殡葬管理行政执法行为均未引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北京市将市场机制引入殡葬行业中,用激励机制催化职工潜能,用淘汰机制吐故纳新,为殡葬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按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的原则,对殡葬事业的经营管理进行了重大改革。一是进一步明确了岗位责任制,以制度规范职工行为。1994年,八宝山革命公墓骨灰堂实行代班主任制度,让职工直接参与管理,实现了民主管理,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东郊殡仪馆也建立了每日主任值班制度,负责处理当班的业务工作,解决突发问题,考核当日值班人员,收集丧家意见等。二是继续完善经营承包办法,把管理、服务、经营和经济指标逐级分解承包到班组或个人,改革分配办法,打破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的模式,实行奖效挂钩,拉大奖金差距,使殡葬一线的职工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坚持定期对职工进行业绩考核,做到奖勤罚懒,对工作不积极以及出现业务差错的同志扣发奖金或调离岗位,对表现突出,成绩优异的给予相应奖励。目前,北京殡葬管理已建立了基本合理的用人机制、分配机制、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

殡葬业是伴随着人类的文明进程而演绎变革,但它的发展相对滞后,且不平衡。在长期的演变中,不同地区、不同信仰、不同生活习性,演绎了不同的殡葬方式、殡葬理念。如何剖析现状,引导突破,这也正是时代赋予殡葬文化的重任。北京市殡葬管理部门顺势而为,注重营造整个行业的文化氛围,发挥理论先导作用,在以往文化建设成就基础上,成立以殡葬工作研究和殡葬文化研究为主的机构,并出版体现北京殡葬行业特点的杂志《八宝山》。良好的行业文化形象,吸引了一批批人才加盟殡葬事业行列。过去,曾被人们看不起的下九流“杠业”,如今吸引了一只只凤凰到这里栖息落户。北京市殡葬管理处立足于提高全员素质,在科技振兴行业的人才战略下,从“育才、引才、用才、爱才”四个方面构建和实施“人才工程”,积极拓宽渠道,引进人才。通过组织调配、社会招聘、引进大学毕业生、接收部队转业干部和聘请科技顾问等多种形式,广纳贤士。引进各类高学历人才近200名,与此同时重视人才的培养使用及全员素质提高。坚持采用技能教育、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相结合,每年举办计算机、财会、统计、人事管理、礼仪服务等培训班。95%以上的干部职工参加了培训,并取得了单项合格证书,40%以上的职工成为规范服务先进个人,鼓励职工在岗参加函授学习,并从时间、资金方面给以支持,北京市殡葬全行业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干部,由1994年的6%提高到2008年的49%,这些具有不同特长的各类人才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着聪明才智。八宝山殡仪馆的技术人员集众多智慧,成功研制了国内先进的CH-93型自动程序控制火化炉,并通过部级鉴定,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在殡仪服务、管理体制的研究中,大量论文被中国殡葬协会和各级报刊选用,为首都殡葬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三、优化殡仪服务

殡葬行业属于特殊的服务性行业,随着社会进

;websitId=2netTypeId=2num=12direct=bzgk

作文殡葬改革之我见五百字左右

 中国人向来都十分尊重死者,以入土为安,死者为大为第一习俗,以百善孝为先,忠孝两全为大德,是中国人为人处事之根本,皇帝若无孝德,江山社稷则根基不稳或不保,王侯将相若无孝德,则被百姓滑敬谈视为奸臣贼子,既然孝为国之根本(以孔孟之道忠孝为核心基石),古人自然是极力尽忠守孝,非常重视厚葬先人的,往往是先挑选好最佳墓地,并尽量选取符合风水之好地景来厚葬先人,还要披麻戴孝三年,且立碑铭帖怀念先人厚德,每到清明时节更是隆重举行祭祖仪式,缅怀先祖先烈,这一优良传统文化一直延续至今。然而当下的殡葬制度与炒作墓地现象却出现了一系列,与优良传统文化不相适应甚至相反的行为来,较严重的是各地出现了大肆炒作或操纵墓地价格之现状,这些人把价位尽量炒高从而谋取暴利,导致部分生活在夹生层的群众(生活水平在中资以下,但又比低保户稍好一点的人群称之为夹生层人群)死不起人了,或因殡葬至贫至困的现象,严重损害了中华民族守孝道的传统美德,造成了很大的恶劣影响,因为就目前现状而言,有钱人与低保户只有少数(两头细中间粗),大部分都是夹生层的群众,而又随着城市化建设日益加快,城市人口迅猛增加和老龄社会的飞速到来,墓地之需求自然是日益加剧,于是这些人便乘机钻殡葬制度还不是很规范,相关法律法规还未出台和还未完善之空洞,像炒作房地产业一样大肆炒高墓地价格大发死者财,完全不考虑生活在夹生层的群众的根本利益,假如是他们自家的老人家在百年之后遇上如此困境,不知他们会作何感想?所以这些人不应该置民生而不顾大发死者财,而是应该在其他方面去考虑发财和发家致富(不应该发墓地财,因为这是大错特错与没有前途的)原因如下:一是大多数老百姓会憎恨你,会咒诅你缺德。二是靠发墓地财不是事业,不是经济产业链(非长久之计,因为于国于民都不利故不能长久)。三是严重损害了中华民族之传统优良美德,其行为同沙霸,河霸无异且危害程度更大,严重侵害了民生和民权及死者入土为安的基本权利。四是从政府行政管理的角度来说,如果放任自流长此以往则仁德不固,民心尽失根基不稳,会导致文化根基流失,何谈改善民生?何谈创建和谐社会?又有何资格谈民生?又有何资格谈创建和谐社会?(一个死不起人之社会,有何资格谈民生?又有何资格谈创建和谐社会?),故政府是一定会严令禁止,严格把关,严防死守此类不良现状长期发展下的。所以从长远来看,若把墓地作为发展经济之产业来对待的话,就是愚昧无知的表现(赚的是愚昧无知的钱财),就是没有良知的行为(绝多数老百姓都会这样认为)。

另一方面从经济角度来说,买墓地的一方花的钱毫无意义,因为墓地不是粮食,房屋和车马等可实用的物资,也不是文化,科技和教育等可收获之知识,前二者一个能实用一个可收获知识,而墓地能给购买人带来什么呢?(花再多的钱买来也只是用来安置骨灰盒而已),使本来就紧巴巴的夹生层人群雪上加霜,生活日益贫困,故这样做对他们有百害而无一利。稿蔽从以上的分析可以感知到,现在的确有很多老百姓在担心死不起,心里隐隐作痛,我们这里一般的火化费约七八千元以上,墓地至少要一万三千元,且只能用二十年,二十年后再接着交,贵一点的墓地恐怕得好几万左右,这样一来一个生活在夹生层的群众,殡葬一人至少花费三万左右,这对他们来说是很大的一笔开支,于是他们因承担不起而去借钱欠债,从而因死至贫至困!于是很多老百姓经常担心死不起,心里便隐隐作痛!与此同时,城市化的经济大发展带来人口之急剧增加,大量的墓地占地也必将成为,城市化的经济大发展和人口大爆炸的一个瓶颈。过去人们一直是以棺木土葬为主要殡葬风俗,随着人口的急剧增信碰加给大自然造成过度的破坏,生态失衡大自然难以承受,于是在改革开放后实行火化制度,以火化为主极大地减少了占用土地和森林资源,但随之而来的是火葬费用之日益增加,及陵园墓地大量占据城市周边土地资源,而城市的人口大增速与经济大发展,也须占用大量的城市周边土地资源(土地日益紧张价格飞涨),于是便逐步出现了死人与活人争地之当下现状,与此同时人们的传统祭祀习惯又一下子难以转变,环保洁净型之网上祭,鲜花祭,树祭和大江大海祭等祭祖方式,很少被人们真正愿意采纳,于是死人与活人争地,墓地价格连连攀高等现状,不可避免地在各地陆续上演。

┏ (^ω^)=☞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